供應短缺、價格上漲,美國制造業活動放緩
隨著原料交期創歷史新高、運輸遭遇瓶頸,以及零部件供應短缺,導致美國工廠遭遇重創,美國制造業活動在10月有所放緩。盡管長期需求信號依舊強勁,美國供應管理協會(ISM)10月發布的采購經理指數(PMI)仍下跌0.3%,跌至60.8。
ISM制造業調查委員會主席Tim Fiore表示:“新訂單指數仍處于擴張區間,客戶庫存指數處于低位,這都有利于未來的生產活動?!北M管新訂單指數下降6.9%,跌至59.8,但只要該指數高于50榮枯線,則表明制造業仍處于擴張狀態。
計算機技術是10月表現最好的行業之一,不過在供應方面仍面臨一場硬戰?!叭蚬渾栴}仍未解決,”一位技術主管向ISM說,“由于交付將無限延遲,從中國獲得原材料的希望近乎渺茫。微芯片和斷路器的供應短缺,預計將持續到2022年?!?br />
英特爾公司最近預測,芯片短缺的狀況將持續至2023年。該公司首席執行官Pat Gelsinger向CNBC透露:“我們正處于最糟糕的時期,預計明年的情況會逐步好轉,但直至2023年才能最終實現供需平衡?!?br />
Fiore表示,9月以來,ISM專家組對芯片的評論有所減少。“要么工廠正適應現實,要么芯片短缺有所緩解?!狈咒N商和分析師稱,不同產品所面臨的芯片短缺程度各不相同。
ISM 報告顯示,10月有26種商品處于短缺狀態,個別商品甚至連續13個月都處于供應短缺的狀態。相比之下,在9月只有24種商品處于供應短缺狀況。
Fiore表示,從化學品到半導體,各種產品仍呈現賣方市場的狀態,制造商支付價格指數升至85.7,漲幅為4.5%。此外,新訂單停滯可能說明,買家預期這個價格指數,在中國春節假期結束后才會下降。他解釋說,“你已經知道自己2022年第一季度的預算,為什么目光要局限于現在的價位,而不放遠未來呢? 因為屆時的價格可能就恢復正常水平了?!?br />
供應鏈分析公司Supplyframe為電子產品買家描繪了一幅嚴峻的圖景。在其衡量的定價維度中,66%的定價維度將在2022年上半年上漲。該公司補充說,這主要歸因于制造行業正面臨德爾塔變異毒株侵襲,中國繼續擴大限電,大量可編程邏輯器件和其他設備報廢以及原材料價格翻倍。
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Steve Flagg表示:“早先的展望表明顯示,到2022年年中,半導體和電子元件的價格可能趨于穩定。但SupplyFrame公司最新發布的商品IQ報告表明,這個價格到2023年上半年才可能趨于穩定?!?ISM報告稱,價格上漲已經成功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。
盡管制造商持續報告居高不下的員工離職率和退休率,工廠就業指數在2021年10月仍增至52,增幅為1.8%。Fiore說,“由于工資在持續上漲,人們為了更高的薪酬而不斷跳槽。為此,那些想要留住他們所培養的員工的制造商也在上調薪酬?!盕iore還補充說,提高的聯邦失業救濟金到期后,預期的工人激增情況并未出現。企業對員工的爭奪戰并不會減弱。
根據Freightos的貨運市場數據,盡管在2021年10月的最后一周,從亞洲到美國的海運費下降了6%,但洛杉磯/長灘港的擁堵將繼續導致貨物交付延誤。與此同時,運力消耗也會抬高運費。港口的集裝箱容納空間不足,已經成為主要的運輸瓶頸,導致船舶卸貨速度降低,79艘船在海灣滯留,創歷史新高。
現有的貨運和倉儲能力,不足以將集裝箱及時運走,這是導致港口積壓的主要原因。貨運缺乏足夠的駕駛員和拖車,而倉庫空間不足將使該情況進一步加劇,當倉庫內沒有多余的堆放空間時,空集裝箱往往只能存放在拖車上。而為了完成運輸周轉,空集裝箱往往只能安置在倉庫內,因為能回流到滿載港口的空集裝箱數量有限。
盡管供應鏈面臨挑戰,ISM制造業專家組仍持樂觀態度,10月發布的每一份謹慎評論中,就有四條正面增長的評論。隨著新訂單和出口訂單增加,訂單積壓量居高不下,以及客戶庫存指數過低,市場需求也隨之擴大。
投入量(表現為供應商交貨、庫存量和進口量)將繼續限制生產擴張,尤其是與9月相比進口量有所收縮,10月工廠庫存指數上漲。由于關鍵零部件供應短缺,下游客戶需求下降,導致產品庫存增加,在制品積壓時間延長。
一家電子設備制造商表示:“需求雖持續強勁,但我們還會受到供應鏈問題的阻礙——包括物流延遲、供應商產能下降及勞動力短缺等問題?!?br />